找到相关内容28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铃动——因风、因心、因一份慈悲

    一股愤世意味。不过,八大山人的墨画作,倒也总是在一种自动性简笔技法里,清清落落地布达出心境敞阔的一面,例如《鱼狗图》、《枯木小鸟》、《鱼》画作中,无不撒落山人那份随遇而安的心理,倒也没有那股寒促气。再将...

    郑乃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456729.html
  • 微笑使者弥勒佛

    。在五代时期,浙江奉化出了个著名的“布袋和尚”,名契比,号长汀子。因长期背着一个布袋,见物即乞而得名。他性格乐观恢谐,宽容大度,随遇而安,常常席地而卧。笑对一切欺辱羞骂,他从不气恼,从不计较,更不与人...

    泽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70157702.html
  • 诗情禅意

    、与山中野老亲切交流的情景。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表现的是随遇而安、寄兴自然、不起世虑的超然意境。这一意境出自禅宗“任性”、“无住”之旨。他的《鹿柴》一诗云: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;返景入深林...

    齐凤山 梅菊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50058823.html
  • 从立地成佛到传统文化

    一定程度的歪曲和篡改,片面强调传统文化里“顺”、“从”和“随遇而安”的一面,禁固思想,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不公平境遇,背离了创立者救世救人的本意。  用国学这一概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整理起来,把道、儒、释三...

    王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0959649.html
  • 禅在现代生活的功用与价值

    找回自我,回归随遇而安的恬适心境。增强他们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,促使他们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,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,这就是古今中外的大德禅师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,把握先机、静观其变、以身作则地引导...

    释演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1759778.html
  • 老庄学说之宗教哲学精神解读

    应物、处事和待己。  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言论解读和辨析   有关“安时处顺”、“安贫乐道”、“随遇而安”思想的辨析:一些人误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,比如将“清心寡欲”、“心斋”、持戒、禁欲等思想简单化的视为不过是一种“存天理灭人欲”的理念。并认为是反人性反进步的糟粕。一些人误解宗教精粹的另一个要义:人们应当安贫乐道、随遇而安,应当寻求无为之境。将其视为是不鼓励奋进、阻碍...

    杨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2760778.html
  • 佛教是慈善、慈济之教吗?

    ?这主要有两大因素在推动:一是由于古今出家学佛的高僧,负起弘法利生的责职。出家学佛的僧伽,不分男女的性别,要具悲智的心情,奉献身心于佛敦,即能为法而忘身,尽己所能的游化四方,随遇而安的作出如法的贡献。...

    中 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4564486.html
  • 如何调理心态寻找快乐

    心里也觉得坦坦荡荡,心情舒畅。这种心安理得的感觉,就是千金难买的快乐。佛教说:常乐我净。人世间一切事情随缘而住、随遇而安,所以《坛经》里说:“随所住处皆安乐”。  在任何环境下、合群是一种快乐,是一种...

    释宏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0567543.html
  • 寂灭为乐

    外在固定、实在的人、事、物,就不会去要求、控制它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,就能随遇而安,并且能够去关怀、了解、尊重他人,就不会有对立和争夺,自然而然内心和谐,和睦相处。   所以心灵不封闭、不阻塞、不停滞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5869893.html
  • 当西藏唐卡遇上禅意国画—专访希热布、赵晓苏

    佛不会苛求事事圆满,他欣赏事物目前的状态。日中则仄,是自然不可抗拒之规律,也是佛家随遇而安的境界,他不会哀叹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衰落,“佛为自然,自然为佛,人在佛中,自然成佛。”人生的境界就是与自然和谐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402573158.html